《易传》里有句话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”,前半句老百姓都耳熟能详,后半句恐怕少有人仔细琢磨。
为何说“积不善”而不说“积恶”?不善与恶能划等号吗?用我这个文盲的小人之心揣度,这俩显然不是一回事嘛。
佛教讲因果的话术很有意思,把“业”分成了三种:善业、恶业和无记业,后者的意思就是不善不恶的行为造作,比如人的一些习惯性小动作之类,宗教实践中这个解释权的问题就大了。
道家基于对世界底层规律的认知,认为人行一事,无论大小,都必然会对世界产生影响,或善或恶,或有善又有恶,不存在既当又立的“方便法门”,天道恒常,所谓“天生天杀,道之理也”,顺天而行,遵从规律的行为就无所谓善恶,却并非没有善恶。
简言之,神仙两脚离地天上飞,也必须要遵从这个世界的底层规则,人可以通过修行解脱掉底层规则的影响,但其存在和行事绝不能违背底层规则。
所以有的预测只能用谶语,有的拯救只能间接实现,有的灾祸神仙也无法搭救,而修行只能告诉你方法,而不能直接把你弄走,一切只能按程序调控,没有近路可抄,这就是底层规则的力量。
我在易道实践中,遇到过很多自我感觉良好的当事人,在出了事之后感觉非常冤枉,认为自己明明是个好人,也没干过伤天害理的事情,为什么还会遭遇不幸,或许正是“积不善”的结果之一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