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读书不知味,只爱玄奇斑斓,读圣人书虽有浩然之感,终觉乏味,不得其门而入,经历许多人与事之后,才可略窥前贤本心之一二豪光,已是耀目欲盲。

近来与客户聊起某些事,想起孔老夫子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之论,突然冒出一丝明悟。

之前看历代学者废话连篇的注释,除了歌颂千秋圣功的溢美之辞,就是“以义利做善恶二元对立不可取,普通人都是站中间”之类貌似辩证法的捣浆糊之说,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为朱熹讲这一句的情景已是难以追溯,但以朱熹一贯论调的水平而言,似乎也是了了,远去圣人本心。

当然以上这些只是我小人之心的阴暗揣测,当不得真,只来说说我个人对这句话的江湖浅见。

义利二字对立又不对立,落脚唯在本心,在这一点上,儒释道三家确乎无异无别,释子以发无分别之菩提心为根本,道者以赤子之心的浑茫朴真为要务,儒士所说义利之分亦指人心天然之义,并非违逆人性的死硬理法与僵冷规矩,儒家圣人之学,本来亦是活泼生动的。

义利区分在何处?同样是做善事,比如舍己救人,如果权衡利弊、内心激烈争斗之后,说服自己舍身取义而为之,仍非真义,更不论那些计较利益得失之后,取最优解而为之的情况了,真义必是发自本心,无有犹疑念头,即使有纠结犹豫也与义利无涉,只与现实条件有关,如果自身有能力为之则为,事后并无自矜,或许还有后怕,无能力则不为,事后亦无悔恨,或有庆幸,一言蔽之曰出于自然也。

再世俗一点说,有些人四处助人留下善缘,即使其中很多善缘带来的好处终身也不会兑现,但其之所以为之,是出于或有回报的利益考量,终非义也,但也不能说这就不是一个好人,这种行为就不值得倡导,须知修行与世俗终究是两码事,三教圣人在这一点上都分得很清楚,例如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掌故,就是孔老夫子对此的态度表达。

不过我们一定要清楚,这是世俗法则,绝非圣人本心,亦非修行修心之道,宽以待人则甚善,严以律己则不取,度化天下可用,于灵于悟非真。

再如佛家讲无分别心,俗事论迹不论心,修行论心不论迹,贫女供灯的故事可为一斑,又如你上供下施出去的财物已非你所有,对方是假和尚也好,假乞丐也罢,他拿去吃喝嫖赌亦与你无涉,不关你的恭敬心和慈悲心半分。

道家所讲最为通透,所谓“我有明珠一颗,久被尘劳关锁,一朝尘尽光生,照破山河万朵”,即是本心气象,与儒门义之一字、禅门空之一字,俱可光耀千古。

说来说去,真义之人世上有吗?有,很多,又很少,自性之中人人有,自然流露世间希,所以要修啊。

修什么?磨去尘垢心作镜,返照天光我为真。

那么天生义气彪炳之人有吗,当然有的,当然我并不是。

义气不是能学来的,虽不能至,不妨碍心向往之,何况圣人希冀的天下大同,也非人人一样,不然世间也太乏味了一些。

大道万千,吾但凭本心,直道而行,可也。

福生无量,道炁长存